2022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双减”落实落地,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延续近些年的命题风格,保证较为稳定的题型结构,适当控制文字、图表信息量,合理配置各卷种不同难度水平的试题,给学生以熟悉感和获得感。
一、深挖课程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展示时代新貌,激发民族自豪感
试题围绕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大背景,选取依托自身特色优势资源、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所取得的成绩为案例创设试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全国乙卷第4~6题,展现拉萨市当雄县在脱贫攻坚中依托当地特色的畜种牦牛,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现代化特点的产业扶贫之路,考查学生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理解以及对依托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
2、立足人地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选取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的区域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作为试题素材,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国乙卷第36题,探讨以色列通过海水淡化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3、渗透“五育”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试题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美育与劳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与劳动意识,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才。全国乙卷第43题,要求学生既理解观景台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辨证分析观景台作为旅游景观对旅游者审美的影响,提升学生在旅游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二、引导回归教育本质,助力推进“双减”落地
1、深化基础性内涵,致力课程标准落实
试题强调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基本方法与能力的灵活运用,引导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依据课程标准抓住学习重点,攻克学习难点,不断提升考试的信心。全国乙卷第9题,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的基本方法,判断风力、风向的变化,为结合高中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问题提供支撑,强调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才能行稳致远。
2、突出多样化设问,着力创新意识培养
试题通过多样化的设问方式,加强试题的开放性、辩证性,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固化的学习与复习备考模式。全国乙卷第37题,通过一系列具有进阶性、创造性的设问,要求学生综合内外力因素,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描述、概括和比较,引导学生突破“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式,促进教学加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三、2022备考总结
1、未雨绸缪,统筹安排
2022年高三地理组全体同志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精诚团结,认真筹备每一阶段的复习计划和任务、具体到每一节课、每一个辅导、每一个备课。不空喊口号,认真落实,在一轮、二轮、三轮备考中,稳扎稳打,取得一个个阶段性胜利,最终取得不错成绩。
2、联系生活,提升兴趣
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比如说地理组拍摄的我们学校西边的“水塘”图片并戏称为“扶沟西湖”,课堂上大家饶有兴致的分析了“扶沟西湖”的成因以及治理措施,对影响水分蒸发、下渗的因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再比如去年暑假期间下暴雨,一位刚刚毕业的同学发来的他们家屋后“流水侵蚀”地貌图片,我们课堂上也引导同学们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同学们既得到了知识,又对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
3、精选试题,系统训练
一年来,高三地理组全体同志每天都在选择高质量试题的路上,我们始终认为高质量的学生必须做高质量的试题,老师多辛苦一点点,同学们才能少走一些“弯路”。选出高质量试题后我们还进行了科学规划,让学生系统训练,通过训练找出学生出错最集中的题目,存在的共性问题,上课时集中处理,突破疑难,
4、训练思维,培养意识
地理高考试题都是基于不同要素、不同尺度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区域地理环境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材料、视频、试题对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进行培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对更高效的复习备课策略的探索,全体地理人一直在路上,我们坚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祝愿扶沟高中2022高考再创辉煌,祝愿扶沟高中明天更加灿烂!
朱培春名师工作室
作者:董磊刚,原创文章,首发于朱培春名师工作室。
编辑:张倩倩(ID:ab1956240935)
审核:朱培春(ID:zlyy7778)